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铁血小千户 > 0375 文章拟定

  ,铁血小千户

  “当得,当得,”毅亲王又接话道,“什么半吊子不半吊子的?还请皇上恕罪,说句倚老卖老的话,老臣我是看着皇上长大的,皇上是怎样的脾气,老臣是最知道不过的,咱们当今这位皇上,不怕你做错事、不怕你做坏了事、也不怕你不会做事,怕就怕你不想去做、不敢去做!你萧文明在年轻一辈算是有能耐的,虽然有些事情做的七零八落,但总是在替朝廷立功,没有在替朝廷闯祸,光这一点,圣上就是能够包容的,有做的不对的地方,只要一心为公、不求私利,怎样的罪过,皇上保不下来?今后的事情你放心大胆地去做,有不懂的可以来问老臣;要还有不懂的,问卫师傅也好,写奏章请皇上指示也好,总之不可畏手畏脚,半途而废!”

  毅亲王这几句话发自内腑,把自己都说的有些感动了,一双苍老的眼睛渐渐湿润,两颗浊泪也顺着他干瘪的脸庞流了下来。

  皇帝听了也是不无感慨:“在座的几位都是朕的得力臣工,只可惜这样的人现在实在是太少了,皇叔年纪这么大了,虽然经验和才干都是顶尖的,但毕竟精力不济,去年用皇叔主持平叛,朕就已经很是舍不得了,师傅虽然精神旺盛,可年纪也不小了,如今主持朝廷政务,真是一时一刻都离不了,”

  说着,皇帝禁不住哽咽了一下:“前些日子,师傅偶感风寒,暂时请假在家休养了几日,朝廷里就是一团乱,朕送到师傅府上的几个御医不顶事,治了好几天、药也吃了不少,可师傅的病就始终不见起色,当时朕大发雷霆,当时就恨不得杀了他们!可后来想想师傅难得休息,其实正该多歇息几日,要是师傅真的病倒了,叫我大齐朝的朝政可怎么办呢?”

  皇帝的这几句话,说得卫玉章这一副铁石心肠,也不由得十分感动:“皇上,老臣这一把骨头,怎么对得起这样的褒奖?”

  “当然对得起!”皇帝也把自己说感动了,“朕既然舍得加封萧文明,也舍得给师傅扬名!只可惜师傅不是武将,如今伯爵的爵位,已到了文臣极品了,要是坏了祖制再引起公议,恐怕师傅自己也不会答应,那么……那么朕就加封师傅为‘太师’,还请师傅不要推辞!”

  同中国古代其它王朝一样,“太师”对于为任何一个文官而言,都可以说是这一生最高的荣誉,甚至在通常的情况下,都是一种只有在死后才能获得的荣誉,活的时候想要得到这个封号谈何容易?

  就连卫玉章这样的权势和资历,他也不敢奢求。

  “皇上,这样似乎不妥吧?就是当年的王文正公,在世的时候,都没有……”

  皇帝摆摆手:“没什么不妥的,就凭师傅的资历和功劳,晋封‘太师’不过是迟早的事情,要朕看,有时候朝廷就是太吝惜这些名器了,与其给死人,还不如给活人来的实在,师傅就不要再推辞了,给萧文明封爵的事,朕可以压一压,但是

  这个太师的头衔明日朕就下旨加封,朕倒要看看,有哪个不识时务的言官,敢出来多说半个字!”

 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皇帝施加权威,光凭卫玉章自己的权势,就已经可以震服百官了。

  既如此,一旁的毅亲王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:“卫相国加封太师,那可真是朝廷的一件盛事!老夫也替相国高兴,只可惜老臣未立尺寸之功,也没法向皇上讨什么赏赐,就是皇上这只笔洗,老臣倒是看得中的,皇上可别忘了赏赐给我哟!”

  皇上知道自己这位叔叔生性洒脱,这只笔洗也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,皇帝想也不想就答应了:“皇叔既然喜欢,那朕明日就叫太监送到王府里去,皇叔是国家老臣了,又是朕的叔叔,有什么看得中的喜欢的东西,尽管开口来拿,何须客气?”

  经过毅亲王这么一插科打诨,勤政殿里的气氛变得欢快了不少,众人开了几句玩笑,便又把话题引到了互市的正事上了。

  皇帝说道:“正如刚才皇叔所说的,这种事情不能半途而废,要做,就要做好了!”

  几人又从头到尾仔细商量了一遍,拟下了几条意见:

  第一,虽然互市先只是从一个试点做起,但也要试得高效、试得严肃,光一份节略肯定是不可行的,还需要拟成一份文书和契约,才显得正式庄重,这件事情,卫玉章依旧推荐由萧文明的谋士温伯明来主笔。

  皇帝刚刚升了卫玉章的官,又见手边的这份节略起草得十分有条理,便也没有反对,只叫成文之后,让卫玉章多校对几遍便同意了。

  其次,戎羌说是缺少过冬的物资,要求大齐朝即刻提供一批,物质的多寡乃是朝廷的脸面,也能体现互市的诚意,因此这批物资需要尽快调集齐全,并且东西的质量和数量都要有所保证,更要防止有不法之徒,趁着国家想要竭力办好这件事情的机会,从中渔利。

  这件事物同样由卫玉章,领衔负责,责令户部、工部切实办妥,不能疏忽。

  第三条,试点进行互市的市场位置,也需要仔细挑选——这个地点要选在一个大齐朝兵力伸手可及的地方,但也不能距离京城洛阳太近,同时也需要让戎羌点头答应,要选这样一个三方都满意的地方,并不很简单。

  办好这件事情光是懂得军务还不行,还要会做生意,因此除戴鸾翔之外,萧文明也要参与其中,确保选出来的地方能令各方面都能接受、满意。

  最后一点,戎羌使团这回带来了几十名武士,长期留在洛阳城里总是容易横生事端,因此待临时协议拟定好了之后,就要立刻送给戎羌使团,待使臣看过无误之后,便要立即礼送他们离开京城洛阳,返回北方草原。

  因为戎羌使团,返回的路线是从京城洛阳直到戈壁草原,一路之上极有可能会发现进行互市的好场所,因此护送戎羌使团的差事就可以同寻

  找市场位置互相结合起来,同样由萧文明这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负责,这样既能送走麻烦,又能迎来好消息,可谓是事半而功倍。

  温伯明下笔如神,当天夜里就把今日他亲手写下的节略,在会同皇帝的旨意之后,就写成了一份协议,第二天一早萧文明带着这份协约,又找到了毅亲王和卫玉章,再次递牌子进宫。

  皇帝看了这份刚刚草拟好了的协议,心里十分满意,但还是找了两个他自己觉得措辞不佳的地方随手改了,便叫萧文明带着去找戎羌使团,让他们看过以后,觉得没有意见就翻译成戎羌文字,抄写两份之后签字画押,带回皇宫。

  原本这份临时协议,就颇能照顾戎羌的面子和需求,再加上有想要竭力促成互市的达多作为内应,因此这份协议,戎羌这边一字未改,便由达多亲自翻译成戎羌文字,再让萧文明再带回皇宫,面呈皇上。

  虽然萧文明已经明白了达多的底线,知道他一心想要促成互市,是不会节外生枝地耍小心眼的,但对我想买翻译的内容还是不是很放心,在进宫之前,又特地跑到了自己下榻的地方,请温伯明将这份佣戎羌写成的文件再仔细翻译审查一遍。

  温伯明的戎羌话就是在书案台前学会的,因此再次在书面上将其翻译成汉语,他做得驾轻就熟,不一刻就已经将文件翻译好了,又将经过两次翻译的文字同原文相互比对,并没有发现有错漏或者歧义之处。

  当卫玉章听说温伯明还精通戎羌语之后,更是又惊喜又感叹,惊喜的是他收的这个学生果然极有才华,而且会的都是经世济用之学,感慨的只可惜像这样的人才,朝廷里实在是太少了……

  因有相国兼师傅卫玉章,进行过一遍审核,皇帝也看不懂戎羌文,于是便让六麻子将这份文件送到翰林院去,让当值的翰林学士再用心照抄一份——这一份协议虽然不是正式的国书,但是重要性不妨多让一式两份,大家也好放心。

  虽然有时候哪怕是这种纸质落款的文件,真到要撕毁的时候,任何一方都不会有任何犹豫的,但是白纸黑字的,总比口说无凭要强,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。

  不过卫玉章却道:“皇上就不必麻烦翰林院了,让老臣就在此处誊写一遍吧!”

  卫玉章也是状元出身,年轻的时候也做过翰林院的编修,起草誊写文章的事情,他没少做。

  但是这都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了,老相国事情更多日理万机,哪会把精力耗费在这种事情上?

  但就是今天,这件事情他非得亲自完成不可。

  因为卫玉章心里就跟明镜似的:同戎羌互市合作的事情,事关重大、不容有失,而现在翰林院里,有不少新进的官员,总认为老一派的大臣挡住了他们上进的通道,因此早在暗地里互相撺掇着,想要借机发难、有所作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