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风雨四百年 > 第二章 第四节

  第二章第四节走上前台(一)

  上节说到少帝刘辩、陈留王刘协在尚书卢植与河南中部掾(yuan)闵贡护驾之下,回返京城途中,突遇一彪人马扑面而来。六颗玉玺遗落京城,无法证明身份,小皇帝刘辨又急又怕,眼泪不觉流了下来(不知旱灾有没有缓解,龙的眼泪不是雨水么?)。卢植见此情景,一马当先迎上去,看见军中大旗上有一个‘董’字,于是喝问:“你等可是董卓将军的卒伍?————天子圣驾在此,休得莽撞!”

  董卓听见,赶紧下马,随了卢植前去见驾。离那辆牛车**步远,卢植就在土路上跪到,一本正经地奏道:“启奏陛下,这是并州牧董卓前来护驾。”斜眼一看,董卓还在愣着,赶紧拉拉他的战袍。董卓这才跪倒,大声说:“微臣董卓护驾来迟,万望恕罪!”

  董卓口头虽然这样说,可心里差点笑死。老董心想,‘我还没见过这样窝囊的皇帝呢!两个小屁孩儿,坐在一挂破牛车上,身边围了百十个衣衫不整的随从。————这模样连俺老董的威风也不如哎!’转头又想:不过,这卢尚书俺是认得滴!既然他老哥都能诚惶诚恐地跪在那儿,这皇帝八成假不了。于是,抬起头来,瞪了两只牛蛋眼装模做样地问道:“微臣受诏,得悉奸宦作乱,马不停蹄,立刻赶来救驾。”然后就问,下一步需要老董作甚么?

  少帝听他娘何太后说过,董卓进京是来威胁她的,于是心里害怕;再加看到董卓又高又胖、粗声大嗓、眼珠子贼大,刘辨不知说什么好了。磕磕巴巴、张口结舌,半天没说明白什么意思。一旁的弟弟、**岁的刘协开始答话:“多亏卢尚书、闵部掾,还有袁绍、袁术等人出力,现在已将奸宦尽数剿灭。如今需要打扫皇宫,安排圣上歇息。还有,陛下已经两餐未用,水米未沾,应该传令御膳房备膳了!”

  卢植对董卓介绍说,这是御弟陈留王。老董暗暗称奇,心想:‘啧啧,这小孩!比他哥小了六七岁,倒是心里有数,说话麻利,有点皇家气派!’从此,初步萌生了废立的想法。

  宦官裹挟皇帝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,它是来自王粲所著《汉末英雄记》。众所周知,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文豪、大才子,《建安七子》之一。这位小王先生祖籍山阳郡高平县,和刘表是老乡,加上刘表曾经师从王畅(王粲的祖父),也是文人之友,王畅是‘八俊’之一,刘表是‘八及’之一,都是清流派学者的代表人物,还是汉室宗亲,所以,王粲十七八岁上,放弃董卓给他的黄门侍郎之位,投到刘表门下。不幸一直不被重用,原因是嫌他身形矮小,其貌不扬,赶不上刘表的相貌堂堂。直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08年),荆州牧刘表病死,他的儿子刘琮继位,王粲改换门庭,投靠曹操。他之所以这样做,既有现实的原因,也有历史的因素:(1)原来,王粲家跟曹操家早有交情:小王的曾祖叫王龚,此人在汉顺帝时官至太尉,和曹操的养祖曹腾熟稔;小王的祖父王畅,汉灵帝时曾任司空,其人就和曹操的父亲曹嵩同期位居三公,经常同席开会研究问题;小王的老爹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,也就是何进的秘书长,曹操、袁绍、袁术等人恐怕还得经常听从王秘书长下达指示,或者,传达何大将军的命令呢。()在荆州的最后两年,王粲看透了刘表优柔寡断,胸无大志,难成大器。心中认定只有曹操才是英雄中的英雄,所以力劝刘琮投降曹操。曹操是个爱才之人,既爱武将也爱文才;收降荆州以后,念及王粲倒戈有功,又看他祖上的面子,于是来了个投桃报李,安排王粲做了自己的丞相掾(秘书长),还做到军谋祭酒,曹操晋升魏王,建立魏国时,王粲升任侍中,爵拜关内侯,曹操对他信任有加。曹操和两个儿子曹丕、曹植都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,曹丕、曹植都和王粲私交甚密。故而,王粲对少帝逃出皇宫那件事,应该是了解真情的。

  王粲在《汉末英雄记》里写道:董卓得知宦官裹挟皇帝逃往北邙,连忙赶了过去,路上正遇皇帝返回。只见少帝独乘一马,陈留王和闵贡合乘一马。老董正要迎上前去,忽见太尉崔烈当面拦阻,并且喝令董卓避开。老董一听大怒。喊道:“咱家日夜兼程,日行三百里,前来救驾,你敢说让我避开?——你以为我的刀不利,砍不掉你的脑袋咋地?”然后径直闯到少帝面前说:“陛下,你让那些常侍、小黄门胡闹、捣鬼,所以才有今日之丧败,你这个漏子捅得可不小啊!”转脸又冲到陈留王面前,说道:“我是董卓。来吧,坐我马上来吧!”劈手把刘协夺过来,放到了自己马上————众人哑言,谁也没有办法。

  董卓的野蛮、霸道态度,跃然纸上。

  王粲没有记述曹操这时的活动。根据别的信史可知,曹操没有参与冲击皇宫和斩杀宦官的具体行动,他只是带领自己那一营兵士包围骠骑将军董重府邸,董重被逼自杀,董重是太皇太后董兰的侄子。何进的妹妹何喜由皇后晋升皇太后,于是两宫争权,婆媳掐架,婆婆放狠话说,“我让骠骑将军斩何进头易如反掌。”老太婆不过是一时激动,并无实际计划,可是她忘了儿媳是屠户出身,说杀就杀,从不含糊。当夜,何进就命曹操收拾了骠骑将军董重;第二天朝会,何家外甥汉少帝一道圣旨,把皇奶奶董婆婆赶出了京城。这还不算完,婆婆快到老家河间时,一杯毒酒要了她的老命。

  这样一来,曹操实际站到了少帝这边,这和董卓的立场是抵触的。或者说,董卓是站在太皇太后董氏和宦官张让集团一边的!————何进这位傻哥们儿,你请来除宦官的人是个什么东西啊?幸亏袁绍、袁术、卢植等人动作利索,不然的话,宦官们还未必死光呢!

  何进一死,董卓兼并了何进的军队,但是曹操、袁绍、袁术等众多朝臣都对老董不感冒。可是别忘了:何进手下一名部将董旻(就是参与吴匡杀何苗的那位)竟是董卓的胞弟,怪不得董卓对朝廷情况一清二楚!

  接下来的故事,既复杂,又残暴,可是又缺乏趣味。

  最初何进召董卓进京,许给他的官衔只是少府兼并州牧。这哪能满足野心家老董的胃口?董卓想闹事,又感到力量不足。自己只带来三千兵,单凭他们,镇不住西园八校尉袁绍、袁术、曹操那一伙。于是玩起了花招:隔三差五,挑一个夜间,就把士兵分散从几个城门拉出去,到外地转一圈儿,第二天早饭时候,集中从靠近西园的城门开进来。一连折腾了二十来天,官员百姓都不知董卓来了多少人马,只感到快出大事了!

  一个多月后,他首先瞄上执金吾丁原。执金吾岗位是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宫的,拿下此人就控制了皇帝。可是丁原部下有个干儿子兼家将名唤吕布,此人仪表堂堂,人高马大,武艺高强,不好对付。但是吕布品德和外貌成反比,实在是个小人。别的小人‘有奶便是娘’,吕布是谁给好处多就叫爹,干爹。董卓送给吕布一匹千里驹‘赤兔马’,然后封官许愿,外加许多金银财宝,于是吕布杀了个回马枪,刺死丁原,改个姓,投奔董干爹了。这一来执金吾的兵马都归了董卓。

  腰板直、胳膊粗了,董卓杀了何太后和她妈;老董自认为和太皇太后董氏五百年前一家人,连续提拔自己为司空、太尉、太师、丞相,原来何进的人马都归到自己名下。史书记载,董卓虽然粗野,却也诡计多端,不然的话,他怎么能把皇帝一家玩得个不亦乐乎?实际上,他对东汉政权的打击一点也不亚于黄巾起义。

  董旻告诉董卓,光凭咱们这帮粗野行伍,弄不了朝政,应该拉拢几个学究们来帮忙。董卓觉得有理,老三你真不愧在朝里混了几年,跟着那个屠户大将军学了两招。那么先挑谁呢?琢磨一下想到了蔡邕。一是这家伙名气大,前几年刻了个甚么碑,成千上万的秀才们都去看,一个个吧嗒着嘴佩服得四爪儿朝天;二是这伙计书呆子气十足,好唬弄,又胆小,怕吓唬。就是他了!

  谁知计划一执行就发现不灵光,蔡老头子就是不来!再派人去,一连四五趟,老家伙硬是不开面。这下老董恼了,于是露出军阀本相。派出四个伍人长,一齐亮着刀,向老蔡头传话:“蔡郎官!我们董将军说了,抄家灭族那样的活计他可是常干滴!!”得!毕竟老蔡惹不起老董,‘秀才遇见兵,有理说不清’在这儿有一个正解!走吧,去老董那里报到、上班吧!

  听说蔡邕终于来了,董卓三步并做两步,赶紧迎到门口,满脸横肉装成了笑脸:“蔡先生,哈哈哈哈,哈哈哈哈,啊!只怪小的们不会说话,一定吓着您老了吧?这是咋说的嘛?对不起,对不起。兄弟这也是爱才如命,求贤若渴呀!没办法,没办法。”老蔡头心想,“求贤若渴?人们都知道,早年间周文王去访贤,要请姜太公,那可是“臣坐车,君揹纤”,六十多岁的文王硬拉了姜尚八百单八步,那是一里多地呀!你呐?‘抄家灭族你常干’!就这样‘爱才如命’?!”心里这样想,嘴上可不敢说。蔡邕也是个悲剧人物,以往的经历,想起来就让他不寒而栗!他实在是吓怕了!

  蔡邕本是兖州陈留郡圉(yu)县人,汉末著名学者,文学家、史学家、书法家,另外擅长音律。《熹平石经》和《焦尾琴》的故事,他是主角。他有个扬名史册的女儿蔡琰(蔡文姬)也是博学多才,尤其长于史学。

  东汉时代,选拔官员有四个法子,其中之一就是举茂才(秀才)开科取士。谁行谁不行,凭的是考你经学典籍懂多少。但是多年来这些典籍内容都是多家老师各自传授的,由于学派的不同和水平的不齐,教材不一,甚至颇多谬误,这下子造成麻烦可不少。高考试卷没有统一答案,阅卷先生经常打嘴仗,皇帝也干瞪眼。大学问家蔡邕提议说,不如弄出个标准试卷来,公布出去,统一思想。灵帝御批“很好,照办。”这事就由你牵头弄吧!

  熹平四年(公元175年)到光和五年(183年),历时九年,这项伟大的学术工程终于完成了。四十六块石碑,老蔡先生亲自书丹,一水的、端庄隽秀的八分隶书,立在了太学门前。这下可热闹了,每天都有上千辆车子,驼着不知多少书生文人,来到碑前,揣摩誊写,那可比集市还热闹。谁叫那时没有相机和录像器材来!根据史料看来,蔡邕在三年里完成了七门经典的正定和全部碑文的书丹工作,没有等到全部立碑完成,他就被卷入一件大案之中。

  蔡邕立了这么巨大的功劳,也没听说皇帝发给他甚么奖金奖品,熬夜拼命没有加班费,耗灯油也是自掏腰包。更糟糕的是,不久把他陷入一桩大冤案,差点丢了老命!

  原因是那几年地震、水害、瘟疫、蝗灾接连不断,皇帝号召大臣们给自己提提意见,看看自己哪里做了错事,招致上天不满?(他是天子嘛,上天是他爹,他爹对儿子不满,儿子竟然不知原因!)书生气十足的老蔡先生立刻响应万岁爷的号召,打了个报告上去,洋洋洒洒写了一个长长的折子,摊在了龙几御案上。灵帝当时还是很信任蔡邕的,加上他的奏章写得很具体,有事件详情,有危害烈度,有人物名称,有处理意见,灵帝一边看,一边点头,夹杂着叹息。站在一旁的宦官曹节心眼贼多,看见皇帝这个神态,猜想这份奏章准有猫腻,心里直敲小鼓,该不是又告我们宦官吧?正好皇帝尿泡发涨,起身如厕;曹节飞快把蔡邕奏章扫了一遍,哎呀不好!果然有我们中官(就是太监)的事。可恨的老蔡头说那些天灾是我们“中官干政所致”——整这老小子,捏不死他,我们就危险;不是鱼死,就是网破!

  蔡先生太实在了,生活在急风暴雨的年代里,政治经验却不长进,清流官员和太学生被屠杀、禁锢,那些惨剧,您老先生都不知道吗?那份奏章举报了十几个人,有宦官,有权臣,有外戚,居然还批判了后妃干政;这不把人都得罪遍了吗?最要命的是,每个例子都直接写出名姓,还说万岁爷您的奶妈赵娆也整天掺和买官卖官,这个影响太坏,上天一定会生气的!!看到这些,曹节一阵冷笑,一个毒辣透顶的阴谋出笼了!

  曹节自己才不出面呢,连别的太监都不让出面,以免露出马脚。把自己陷进去可不是玩儿的!于是他就去鼓动司隶校尉阳球出面,参奏蔡邕。司隶校尉正是负责监察京城和近郊官吏的,包括朝官。阳球是个有名的酷吏,他平时专门研究申、韩之术(也就是法家那套苛刻的整人术),阳球的小妾是中常侍程璜的养女。程璜和阳球早就跟蔡质有过结,这次蔡邕的奏章里又点了程璜的名字,阳球跟二蔡这就结下了不小的梁子。蔡质是蔡邕的亲叔叔,也是一个直不楞登的牛脾气,当时担任卫尉官职(就是保卫皇宫各门的),做事认死理,很多官员与他不睦。阳球出面向各级官吏搜集蔡质、蔡邕的黑材料,添油加醋,极尽罗织和渲染之能事。

  一大堆控告信飞快堆到灵帝的御案上。‘灵帝’的谥号不是说他脑瓜‘灵’,而是说他晕晕乎乎,办事像个幽‘灵’。他根本没想过突然来了一堆告蔡邕的状子,这里边有猫腻,而是一拍桌子,龙颜大怒,命令将蔡质、蔡邕下狱弃市。就是死刑立即执行,砍了脑袋还要暴尸三天!!这个混蛋皇帝能说张让是他爹、赵忠是他娘,他的太监爹娘干啥事他都不生气,一个直心眼的学者型大臣被人诬陷,一不查二不问,稀里糊涂就杀头,东汉江山再不垮台那就无天理了!

  这真是晴天霹雳,震垮了蔡家老小。一批正直朝臣心知老蔡叔侄冤枉,可是仓促之间你也没有时间、没有能力去调查具体事件、逐条批驳,只好叩请皇上法外施恩,看在蔡邕学问渊博,《后汉书》写了一半,对于文化多有贡献,尽量免死轻判;特别是当时有一位义宦吕强,正得到灵帝崇信,他的求情,撬动了万岁冷酷的心,同意把蔡邕减死一等,改成髠(kun)钳,蔡质则不能幸免,砍了脑袋。

  髠钳就是剃光了头发,脖子上打上铁圈,流放到边远的蛮荒之地。孔孟学者笃信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可毁弃”,剃光头发乃是天大的侮辱。一千多年后的文革期间,红卫兵也把女老师剃成阴阳头,大约就是从这儿学的。

  蔡邕全家流放到朔州五原郡西安阳,大约就是如今的内蒙乌拉特前旗阴山之南黄河之北的一处小村庄,大约就在梅力更附近。西安阳是针对河南安阳而言的。

  但是,一路之上惊险不断。奸宦和奸臣都是毒辣透顶,害人就要害彻底,他们才不肯适可而止哩,那位酷吏兼仇家阳球不依不饶、不肯罢休,两次派出刺客,非要置老蔡于死地不可。所幸,两位刺客良心未泯,不肯替奸宦、酷吏承担万世骂名,没有动手。

  蔡邕在流放地呆了不到一年,灵帝看到熹平石经那么受欢迎,忽然回过味来,觉得处理过重了,下诏把他赦免回来(什么过重?根本就是冤枉的!)。但是,叔叔蔡质还能回来吗?脑袋还能再长上活过来吗?一肚子委屈正没处诉太监王甫的弟弟王智又来找麻烦。这王智时任五原郡太守,犯人蔡邕归他监管。最初蔡邕死罪改判‘髠钳’时,特别注明“即使遇到特赦,也不包括他”,现在老蔡头流放刚刚九个月,居然皇帝下诏特赦,王智这位‘宦弟’先生开始动脑筋,他判断邕‘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’,有没有罪,太监们心里清楚,这次恐怕是皇帝照旧重用老蔡头了。不行,自己得赶紧巴结一下,别让他记恨才好。于是,特地筹办一场盛大派对为蔡邕饯行。场面之隆重、酒菜之丰盛且不用说,王智还自导自演一个文艺节目,亲自下场跳舞为蔡邕压惊兼送行。书呆子蔡邕见此情景,十分恶心,差点呕吐。闭住眼,歪着脸,不吃不喝不说话。这样一弄,全场尴尬,王太守犹如挨了两耳光,羞急变成愤怒,宴会不欢而散(众位吃客也没吃好)。王智咬牙切齿,改巴结为报复,上奏皇帝说,蔡邕心怀不满,不但不知感恩,反而诽谤朝廷。此人不可饶恕。

  有人把消息透露给蔡邕,老蔡知道又惹了祸,后果很严重,怎么办?咋也不能等死,三十六计走为上计,书呆子老蔡还知道偷偷溜了!

  蔡邕首先逃到泰山郡平阳县(山东新泰),清流名臣羊续掩护了他。后来,觉得仍不安全,继续南遁,一住吴会十多年,吴会就是如今的浙江绍兴。根据史料推测,老蔡来到吴会,极可能是投奔曹操的家人,曹操有两位亲属曾任吴郡太守,吴会是吴郡的一部分。

  蔡邕南逃以后,世人不知他的生死存亡,朝里奸臣也不再理会。其实蔡邕也不清楚就在他南下的光和二年(179年)四月,王甫和王智都被阳球拿下,整个王甫家族斩杀殆尽,尤其王甫死得惨,剁成肉泥喂了狗。这也是恶人恶报吧!

  更有趣的是,这年十月阳球又被更厉害的宦官曹节控告,同样人头落地。

  光和四年(181年),曹节也在惊恐和疾病中一命归阴。程璜得了时疫,暴病而亡,尸体也被烧成了灰。

  至此,蔡邕的仇家死亡净尽,老蔡头在绍兴的生存环境逐渐宽松。有一天,朋友请他吃饭,停箸坐谈时,互听厨房灶下燃烧的劈柴发出清脆悦耳的爆裂声,随之,桐木特有的香气飘入客厅。蔡邕大叫不好,抽身直奔厨下,果然看见冒着烟火的灶洞里好大一段桐木。蔡邕可是数一数二的音乐家,他对乐器制造颇有心得,知道这是做古琴的好材料,怎地做了燃火劈柴?这可真是焚琴煮鹤了!赶紧抢救出来,后来做了一架古琴,音韵极佳,可惜琴尾稍留焦痕,人们就称之为‘焦尾琴’,一直在三国西晋流传于世。

  董卓入京主事以后,得知蔡邕居然还活着,于是把他连请带逼,弄到了自己麾下。为了笼络人心,三天内给他连升三级,侍御史、治书御史、尚书。后来想放他为巴郡太守,又不舍得他远离,改授侍中,还授爵高阳乡侯。他做议郎时官秩仅仅六百石,现在当侍中,官秩比两千石,肯定自己认为高了不少,受到了董卓重用。实际因为朝廷风雨飘摇,俸禄经常亏欠;加上服务于一个如狼似虎的野蛮军阀,日子未必有多舒坦。可是,蔡邕非常感恩戴德,不断为董卓出谋划策,终于有一天,老董在朝上宣布少帝刘辨下岗,刘协接班。先是卢植不赞成,董卓居然要杀他。蔡邕说,卢尚书海内众望所归,杀不得。董卓又问袁绍,袁绍大怒,说:“你有什么资格废立皇帝?今上登基没有几天,他也没有大错!”

  “小毛孩子,你以为我的宝剑不够快吗?”老董拍拍腰里剑匣。

  “我的宝剑也不钝!谁想试试?——这天下也不是就你老董先生有能耐!”袁绍拔出宝剑横在身前。

  众大臣吓傻了眼,连忙劝架,袁绍怒气冲冲拂袖而去,直接奔回冀州邺县去了。

  董卓的火气发泄到袁绍的亲友身上,把他叔叔袁隗、哥哥袁基全喀嚓了,而且‘夷其族’,就是抄家灭族!

  袁术虽然跟袁绍不和,可这老董是把他们当一家子看的,袁术在这事上可不傻,赶快拔腿就跑,回南方了。

  不久,曹操也偷偷离开洛阳,跑回家乡,散尽家财,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,当地财主卫兹支持了一大笔军款;不用说,那帮发小哥们儿,曹家人,夏侯家人,不离不弃,紧跟了进来,于是站住了脚。敢想敢干的曹操主动出击,联络关东反董诸侯,共推袁绍为盟主,曹操为联军司马,向董卓发动进攻。曹操从此走上历史的前台。

  朝廷再也没人能管住董卓,他先把少帝废掉,改立刘协为帝,这就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————汉献帝。皇帝和众大臣都成了老董的手中玩物,最不像话的是,董卓竟敢夜宿皇宫**宫女,后来居然连公主们也不放过。

  上梁不正下梁歪。董卓为了讨好自己的兵将,放纵他们胡作非为,董家军乱无军纪,人见人怕。这伙儿土匪常常借口清剿黄巾军,乱杀无辜。有一次村民们庆祝村社集会,董家军赶到,一阵砍杀,男人和老幼一个不留,脑袋挂在马鞍子上,说是黄巾賊的首级;大姑娘小媳妇带回军营长期关押,其命运可想而知。

  一天,董卓正为袁绍曹操的联军头疼,忽然想起弘农王(就是被废的少帝刘辨)。感到留着他终究是个祸害,万一有人拉上他做旗号,那麻烦可就大了,于是派人去给这倒霉蛋刘辨敬酒,告诉说:“这酒好啊,非喝不可。只要一杯下肚,世间诸多烦恼顿时全消!”刘辨十七八了,还能听不懂这话的含意?无可奈何,把最后的一个亲人唐妃唤来,面对着鸩酒抚琴悲歌,歌词曰:“大道易兮我何艰,弃万乘兮退守藩。

 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,逝将去汝兮适幽玄!

  毒酒下肚,一命归西。

  少帝刘辨因为在位时间短,加上兵荒马乱,朝廷囊中羞涩,自己的陵墓还没开工。既然有了紧急需要,这下成了死无葬身之地?即使他不算皇帝,就算王爷吧,总不好扔到乱葬岗子去吧?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有人还真给他找到一个挺豪华的墓坑——中常侍、大长秋张让的阴宅。张让不是被逼跳了黄河吗?正好空了出来。刘辨他爹汉灵帝不是:“张让是我爹”吗?这下‘爷爷’的阴宅‘孙子’用了,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吧,挺好。

  关东联军同床异梦、貌合心离,人虽多而力不强。其中只有孙坚和曹操的部队还是真抓实干的,一阵猛打,董卓招架不住,拐上献帝逃往长安去了。逃跑之前忘不了放一把火,把个洛阳皇宫烧成了颓垣断壁。

  据说长沙太守孙坚首先进入皇宫救火。工作积极就有收获。麾下士兵在甄宫井取水时,打捞上一名女尸,宫女打扮,怀中抱着一个黄绸子包袱,里面一个镶金嵌玉的精美匣子,匣内宝物就是少帝遗失的传国玉玺。当年秦始皇用和氏璧改造雕成的六枚玉玺,其中传国玉玺直接代表皇权的正统性,政治意义尊贵无比。孙坚自然知道它的重要,真正宝物不缴公,偷偷撤兵带回东吴去了;曹操呢,孤军一支,尾追董卓到荥阳,不幸中伏,差点丢了性命,只好撤兵。

  从此,曹孟德看透了天下群雄,尽皆酒囊饭袋,目光短浅,难成大事。从此决心破除万难,独领风骚,干出一番大事业。

  [小说网,!]

 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