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解忧 > 第十七章 机要

  显德三年,冬。南唐李景达率军攻占寿州,副将许文稹、边镐在紫金山立寨,修筑起甬道通往寿州城通粮运,城防牢固,竟有久驻之意。寿州,本属淮南道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唐以后,忠正军在此建立蔡国,辖寿春、六安、霍邱、霍山、盛唐五县。显德元年,蔡向大周皇帝进贡,自去帝号,只称国主。此次遭难,蔡国国主逃往寿春,求救于周。柴荣得到战报,命陇西定难都督长孙思恭出兵解围。长孙思恭接到旨意,上奏称“寿州非我大周领土,仅为藩属国。然周唐已有协约在先,若贸然出兵,徒费粮饷,亦必重燃周唐战火,致生灵涂炭。”竟拒绝出兵。奏疏呈至文德殿,柴荣沉吟许久,又命内侍发还枢密院,令枢密院会同六部就是否出兵救蔡议一议,三日后重拟一份奏上来。

  接近岁末的开封府,从曲院街到马行街,各家商铺皆是一派繁忙的景象。春联、春花、丝棉、食材、炭火,一应俱全的年货市场将每家每户出门采办人的脸上,都堆出了满满的喜气洋洋。在榆林巷的西边,有家卖茶的作坊,青砖黑瓦的高墙,一块牌匾上写着“桑家瓦子”四个字。前厅摆放着各式的茶饼、茶膏、茶末、茶叶,供来客挑选品尝,后院则火炉、簸箕、碾盘等应有尽有,是掌柜制茶的所在。从后院西侧的小门再往里走,便是一处精巧幽静的庭院。赵匡胤早年间将此处购置下时,原本是想让诸“结社”兄弟们有个落脚之处。而今,他的官职越做越大,从前与他一起捉鸡斗狗的那帮“结社”兄弟们也都争了个官家身分。朝堂之上,避着“结党”的忌讳,彼此间见面不闻,便将此处当作聚会议事之处,甚为隐秘。

  匡义最近由于宫院扩建工程异常顺利,图纸测划、建料采购都一一到位。在御前颇为得脸,柴荣赞赏了几次。赵匡胤也有意栽培这位三弟,便时常带他到桑家瓦子聚会,几次下来,也成了熟门熟路的常客。

  这一日已是腊月廿二,早间下了一场急雪。过了晌午,又是晴空万里的好日子。赵家兄弟陪母亲用过午膳,便溜达着到了桑家瓦子。推门进去,只见石守信、张光翰和赵彦徽三人已经在里面,围坐在一个黄铜火盆边,一旁的几案上茶渍俨然,想来已经喝过了几巡茶,久候多时了。

  “大哥,这长孙可给我出难题了。他一个‘藩属之地不足以用兵’,明摆着是要护住自己的陇西军。圣上让枢密院议一议,大伙都傻了眼,范质又点了名地让我成文,我这下笔可千难万难了。”张光翰在枢密院任同知平章事,最擅笔墨,为人圆滑讨喜,伺候着一帮不点头不表态的老官爷,竟也十分得体。但这次事关重大,怪不得他犯难,一见赵匡胤便急忙讨要主意。“明日可就是限期了,再不呈奏上去,我还能多一条违旨的罪。”

  匡义一边帮赵匡胤解下挡风雪的玄狐斗篷,一面笑道:“不是让会同六部议处么?看看他人是什么意见?”

  “议了三天。谁也没个定主意,今天说该出兵,明日又改了,成不了合议,上头的怒火下来,还是得执笔的人挨着。”张光翰白胖的圆脸上配着两道愁眉,样子颇有几分滑稽。

  “你自己是什么主意呢?”赵匡胤翻阅着桌案上厚厚的笔录,头也不抬地问道。

  “这……”张光翰迟疑了半晌,似乎在拿捏措辞,又似乎难以开口。

  “这里都是自己兄弟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没什么忌讳的。”赵匡胤的温言像是鼓励,也像是一种煽动。

  其实,在场的人心里都清楚,寿州,掐着长江的口道,往南是南唐首都金陵城;往北到陇西,关联着燕云十六州;往西,则像一柄匕首,直指开封。这样的要地,柴荣早就想纳入囊中,但一直苦无机会,况且寿州城北面是防备严密的淮河,南面又隔着突兀峻拔的紫金山,东南则被长江阻断,易守难攻。只好靠着恩惠赏赐与蔡国交往,堪堪守住东南的门户。这次南唐出兵,恰好给了柴荣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借口,却被另有算计的长孙思恭给坏了。然而这期间的关系,任谁也不愿当众说破。

  “若是能打……自然是上策。”张光翰犹豫着说,“纵然费些银钱,但若是拿下寿州,便能把南唐逼在长江以南,从此不再成患。只不过,这仗艰难,长孙必然舍不得让他的陇西军出战,何况……”

  “何况一旦寿州归了我大周,他长孙思恭便成了没壳的乌龟,难在陇西拥兵自重。”石守信是个急性子,耐不得张光翰吞吞吐吐,索性将这“难言之隐”讲了出来。

  张光翰看了石守信一眼,颇带一分感激,接下来的话也容易说了:“只不过如今摸不清圣上的心思,是要‘稳’,还是要‘裁’?长孙家在陇西经营多年,朝中更是多有其党羽。我担心若贸然奏议,得罪了长孙事小,做了替死鬼可就冤枉了。”

  赵匡胤当然懂他的意思,圣意难测,他自己也不敢十足把握柴荣的想法。机会是难得,但时机对不对呢?若是以强旨要求长孙出兵,一个不慎,逼反了陇西军,那开封就腹背受敌了。他拾起一根火棒,一下接一下地拨弄着火盆里炙热的炭,火棒击打在火盆上,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,一阵热浪涌起,不大的茶室里众人都摒着呼吸,悄然无声。

  这种沉寂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,赵匡胤突然一下子觉得头脑通透了。若是呆在人臣的位置上去揣测圣意,那自然千难万难,若是将自己当作人君呢?坐在那把金龙雕制的位子上,该怎样考量呢?这等“大逆”的想法从前只是隐隐然藏在心底,此时却清晰无比地浮现了出来,连自己都被惊出一身冷汗。

  “这个仗必然要打。”赵匡胤缓缓吐出了这么一句,听到大哥拿定了主意,大伙都暗自松了一口气。他接着解释了这个仗必然要打的道理,第一是尾大不掉的陇西军,长孙思恭企图以此来制肘朝堂,让隶属京城的禁军困守关中。京师兵马若一直要仰人鼻息,那陇西家族的权势便能日复一日不断坐大;第二是南唐得了寿州,仗着长江天险,便有了进退自如的依靠,一旦在淮南扎下根,随时即可北上宣战;而第三,则是燕云十六州之恨。自后晋清泰三年,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,十六州的汉族百姓日夜生活在契丹人的奴役下,而失了燕云十六州,华北无险可守,中原**裸地暴露在北方异族的铁蹄之下。寿州的得失与燕云十六州唇齿相连。百年来,任何一位有雄心的君主都将收复燕云十六州视作毕生愿望,柴荣又如何能例外?

  “那便打!”石守信一拍大腿,情绪有些激动,他祖上便是燕州人,背离故土多年,燕云十六州早已成为汉军心中的一大恨,“长孙老小儿怀着见不得人的心思,畏首畏尾。他陇西军不动,我便领着三千禁军去砍了李景达的头颅回来。”

  “胡说。京师禁军乃是天子卫兵,守护京师机要,容得你这么莽撞行事。”一直未曾开口的赵彦徽呵斥道,他比众人年长几岁,遇事也要沉稳一些,略微思量道,“最重要是兵饷。今年夏末才与南唐休战,接着便修宫院,都是花大银子的事。大周比不得南唐占着江南富庶之地,要筹措出这笔兵饷,没个一年半载也成不了,我看李景达与长孙思恭便是看准了这一点,才如此肆无忌惮。”

  “彦徽顾虑的是,只不过,以当前的形势,那是捉襟见肘的缺银子。换个方向想,银子便自己出来了。”赵匡胤将茶碗在手心中一璇,笑意盈然,“修宫殿也罢,打战也罢,都不是最花银子的事。依我看来,更多的银子都拿去养那些大姓大氏的权贵们了。每年税赋有三分之一都到了拢山西边。长孙家族仍嫌不够,霸住了渭州与首阳两郡的税赋充作陇西军军饷。这么一来,陇西军当然成了他长孙思恭的家丁,旨意从开放出去,听与不听,忠与不忠,全在他长孙思恭一念之间。”赵匡胤说这番话时,神态自若,仿佛在说一件不值得悲喜的小事,语气淡然得有些冰冷,“所以,长孙氏在朝一日,便一日无饷可筹;他若是有一天不在了,银子也便闲出来了。”

  众人听得热血沸腾,面上却是倒吸一口凉气的惊讶,“这恐怕不容易。”张光翰道,“树大根深,一动便是震动整个朝堂的大事。”

  赵匡胤点点头,表示同意。须臾,接着说道:“权贵把持朝政多年,圣上宏图难展,下定决心去腐生新,终归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我们明白了这个理,不用顾虑其它,便按这意思给圣上奏禀吧。”片刻,他似乎想起什么,又道,“奏疏要说得明白,万不可模棱两可,说不定这是圣上在有意试探,甄别长孙党。”

  这次,大伙是真被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,脸色显得有些发青,那盆子火炭也不觉暖热了。见张光翰取了笔墨在一旁开始起草,赵彦徽从袖子里摸出一卷奏章,递给赵匡胤,隐隐道:“我这倒还有件小事,颇为有意思,玄郎你瞧瞧。”他比赵匡胤年长几岁,又是同姓,便称呼其字以示亲昵,“前几月陛下便要在集英阁为皇子开塾,让大宗司选拔良师及品行端正的宗室子弟陪读。大宗司想着明年四皇子才刚满五岁,又只是寻常皇子,倒也不急,拖拖拉拉了几个月,上个月才拟了个名单报上去,结果被发回重拟,你猜御批怎么说?”

  “难不成是嫌推举的这批人学问不好,德行不够,不足以为人师表?”匡义凑过头笑道。

  “非也。”赵彦徽神秘莫测地摇摇头,“大司正推举的都是些饱学鸿胪之士、德高望重,堪为帝师,然而陛下嫌弃他们太老了。”

  “啊?!”这倒是旷古至今闻所未闻之事,匡义一脸的诧异不解。

  “看来陛下是决意要将四皇子立作储君了,这批开蒙师傅与伴读便是日后新君的班底。”赵匡胤坐在那里,面色如一潭静水,纤长的手指在洁白的娟纸上一个一个名字地划过,眼波里的墨色却一如既往的坚定。

  匡义也当即明白了圣上用心良苦。郭妃家世寒薄,四皇子没有外戚可倚,最亲近的无非便是幼年一同读书的师长同学。年岁太大的,纵然学问滔天,日后也用不动了。倒不如启用一批年轻新人,待到皇子长成,他们也历练够了,正当大用。匡义想到此处,情不自禁地笑了笑,陛下没有嫡子,众皇子中又以四皇子生母出身最差,偏偏选中他,看来受外戚权贵之苦太甚。

  赵匡胤将那卷奏章递还给赵彦徽,笑道:“这么不动声色地便将我们的人安排进去了,避开众人耳目,彦徽兄实在高明。”

  赵彦徽谦逊道:“谈不上高明,只不过这事拖得太久,别人都还没回过味来争,占了份先机而已。知道今日要见面,我特意将第二次呈报的名单抄了一份出来,御批前日便准了,明年开春便要开课,时辰都定好了。他人这时候再想明白,也回天乏力了。”

  赵匡胤点点头,深为赞许。又过了一盏茶的功夫,张光翰的奏章也写成,众人传阅一番,斟酌了几处用词,便由茶社后院的侧门各自散去。